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1460647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开展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加强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卫生、疾病防治方面的控制和管理。期间,联邦层面的公共卫生管理也开始起步。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任何时期。柯立芝执政期间,联邦政府一度放松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法令制定和管制。但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城市居民更是对公共卫生的热情持续高涨。20世纪30年代后,政府干预,尤其是联邦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持续扩大。二战后,关注居民健康的医疗保险改革和医疗补助计划已经成为公共卫生事业关注的主要内容,历届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也展开了众多立法和措施,其干预范围持续扩大,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一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发展始于晚清……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得到较大程序上的改善。清末新政中建立起了卫生行政制度,直到民国初年,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仍是个空壳。中央和地方的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内政部下置卫生司,掌管卫生行政事宜;1928年改设卫生部;1931年4月,卫生部缩改为卫生署。这一时期,卫生行政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卫生最高机关的统领下,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了大量的卫生机关以及颁布了一系列的卫生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卫生制度,基本建立起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但受制于社会环境,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始终没有长足有效的发展。

——摘编自聂春燕《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及其制约因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发展的因素。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深入乡村,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学识与智慧投身于乡村建设实验运动。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改善农村政权,组织乡村自卫;组建各种合作社,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立各种教育机构,推进基础教育;改善卫生和医疗状况,整治村容和道路,禁绝鸦片和赌博,破除迷信等等。他们将学校当作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上述乡村建设运动,当然存在着不少缺陷,相对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背景和普遍贫穷的广大农村,显然不能成为乡村建设派所期望的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更不能成为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并分析其不能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2021-10-11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包括保障社会福利,国家财政可以通过社会救济等经济补助手段扶助那些生活贫的民众。社仓、义庄更多体现出宗族互助的特点,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明清以后商业逐渐发达起来,富有的商人大量涌现,他们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帮助穷人,使牧助行为更加社会化,体现出超越宗族的特点。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到近代,人们将新的生产力与社会救济联系起来,提出“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快逹发展,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出行逃亡的速度和救荒的效率。薛福成认为.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迅速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赢得时间外,还由于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嘹之丁,有路旁短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可以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

——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蠃脱贫攻坚战,硝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助行为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2019-09-15更新 | 2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主张帝王将“民惟邦本作为治国之要”。汉代民本思想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其显著特征就是关注民生。贾谊曾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且强调“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由此可以看出,汉代民本思想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民”,而是将民作为评价政绩的标准。唐初的魏征和李世民明确地提出了民水君舟说,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节力役;息边争;不违农时;大办农业,使耕者有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赈灾百姓;慎刑罚。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家,既不像先秦民本思想家那样强调民在邦国中的地位,劝诫统治者要得民心,亦不像汉唐以后强调人民载舟覆舟的历史作用,他们所强调的是人民作为人的权利,尤其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

——摘编自赵树森《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化》

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可谓“鞠躬尽瘁,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收养老人,供给丰美,而终其天年,则可补贫穷者家庭之缺憾,贫者不收医治之费,而待遇与富人纳资者等。”他指出:“国家必有四大主旨:一为国民谋吃饭,二为国民谋穿衣,三为国民谋居屋,四为国民谋走路。”虽然孙中山所谓未来的“大同之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具备实现的可能。但是孙中山将“大同世界”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摘编自万建中《孙中山富国强民的国家建设思想》

材料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被放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2004年3月,国家决定:“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众所周知,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子女辍学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

——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认识。
2023-09-28更新 | 2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