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1 题号:14640588
最初清政府向外派遣使臣时,常在正使下设一副使,该做法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外交工作的开展,如首任公使郭嵩涛与其副使刘锡鸿纷争不止。该事件之后,清政府了解到国际惯例,不再设副使。这说明了
A.清廷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B.清廷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则
C.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1】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由理藩院代管外交;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事宜;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侵略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变化B.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C.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
2020-07-15更新 | 111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地位较低,直到1890年都未被记录在中央及省级政府机构的综合性名薄《缙坤录》中,然而在成立初期却规定:“总理大臣,无定额,由军机大臣兼领”。从上述材料可如此规定
A.目的是提升总理衙门的办事效率B.反映了政府面对列强的复杂心态
C.目的是减少与军机处之间的摩擦D.反映了中国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2021-08-26更新 | 18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3】1865年,英国人赫德在给总理衙门的文件中写道:“命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面对呼声,1875年5月,清政府在经历了三次遣使尝试后,发布上谕同意正式遣使,并于次年正式向外派驻外交使团。可见,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
A.标志着清廷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B.推动了中国外交领域的近代化
C.反映了中国外交主权的完全丧失
D.使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2021-11-19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