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478197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长三角太湖平原.下同)丝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了桑稻争田,由此造成了江南地区粮食供应的紧张,商业居民的增多及酿酒、酿酱等生产性用粮的大量消耗使得江南本地粮食供应入不敷出的请形日益严重:康熙年间,“两浙民稠地窄,产为无多全赖江楚粮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所缺米粮的供给主要来自湖广、四川、江西一带。米粮通过长江、运河水系贩销到苏州、杭州、而苏州司时还是浙东乃至福建沿海的粮食转输中心,因此苏州近郊形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米粮交易市场——枫桥。这决非偶然,从江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内容来看,基本上是苏、松、杭等地的丝棉织品输向全国各地,而湖广、江西一带的粮食则源源不断地输入江南,从而形成了区域之间内容广泛的经济交流,江南区域市场因此也被纳入全国市场范围。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

材料二 明代商业经营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江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如苏州“为剑南首郡,财赋奥区,商贩之所走集,货财之所辐輳,游手游食之辈,异言异服之徒,无不托足而潜处焉”。南京店铺日增,竟“侵官道以为廛肆”,“于是层垒构架,曩之通衢,化为夹巷”。从传世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看,这里有许多来自外地和外国的商品·招牌上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有的写着“川广杂货”,还有的写着“南北果品”等。据万历时的统计,扬州“人烟浩穰,游手众多”“四民自士、农、工、商而外,惟牙侩(类似于经纪人或中介)最多”。上海游贾之仰给于邑中者,无虑数十万”,有”小苏州”之称。汉口“肇于有明中叶,盛于启、正(天启、崇祯)之际”“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鹾商典库,咸数十外,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商路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17世纪,欧洲在商业上发展迅速,流通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政府如法国的重商主义和英国的圈地运动,都有益于商业发展。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王素琴《对西欧封建商业迅速跨越资本主义门槛的再认识》

材料二   新货物的品种日益增多,带来了消费的选择。香料、丝绸等商品,大大超过了欧洲社会消费的需要,胡椒的价格自1650年以来,一直在跌落。而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茶叶则是普通欧洲人最重要的饮料,英国人发明了把中国茶与西印度群岛生产的糖混合起来喝的新习惯,这种混合饮料能很快提供能量,在营养方面创造了一场革命。为了提高糖的产量,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种植甘蔗成功,美洲糖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欧洲消费市场的需要,却引发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从16世纪末开始,欧洲人从南美引入了救命的食物——马铃薯,欧洲人获得了高产的、富于维生素的廉价食品。

——李世安、孟广林《世界文明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商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欧洲产生“消费选择”的主要原因和积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相比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受阻的因素。
2019-11-13更新 | 2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起,以“南京布”(出产地为江南松江一带)为代表的棉纺织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棉布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成了直追瓷器、丝绸的出口商品。松江地方文献载:“近来中国人都从海外商贩,至吕宋地方,获利不赀。松人亦往往从之。”棉布与丝绸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据了马尼拉市场。英国输入“南京布”虽然较晚,但其输入量和规模远胜于欧洲各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十八世纪的三十年代首次贩运“南京布”,到了八十年代,公司每年贩运土布两万匹到英国本土,到十九世纪初更扩大到二十多万匹。“南京布”成为当时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贵族绅士追逐的时尚,女士的内衣、长裙,男士的裤子都大量地采用“南京布”来制作。狄更斯、福楼拜、大仲马等世界级大文豪也很熟悉“南京布”,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词语“nankeenbosom”,指的就是“南京布”。

——摘编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南京布”畅销欧洲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成为制约英国新兴棉纺织工业资本家和散商对华贸易拓展的绊脚石。19世纪20---30年代初,散商在华势力不断扩张,散商对棉布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加,而此时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却在不断减弱,两者势力的此消彼长也导致其棉布投资贸易额的变化。

中英棉纺织品贸易趋势列表(单位:两)


数据来源:(美)马士著,区宗华译,林树惠校,章文钦校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4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摘自罗兴连《消费竞争生产变革:18—19世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英棉布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英棉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7-17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2)据材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商品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材料四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2023-03-21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