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医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1 题号:149209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49年,毛主席指出:“必须很好团结中西医,搞好中医工作。”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专设中医科,1953年升格为中医处。1951年卫生部颁布《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从1956年始建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与此同时,中药产业已经从九、散、膏、丹等传统剂型,逐渐发展为现代工艺的滴丸、片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中医药学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生物民族特色、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发展中医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发展中医的意义。
【知识点】 医学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己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巫术,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激进入士推崇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
2020-06-08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思邈(约581-682),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他不仅重视书本知识,更注重实践。他遍历关中的山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先后撰成《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等医学著作。《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我国早期的医学百科全书。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他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这些医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漂洋过海,广为流传。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

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思邈成为唐代名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孙思邈的历史贡献。
2021-12-04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 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2021-12-12更新 | 2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