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150304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边疆治理主要有三种体制:一是边郡体制,不推行内地法律制度,原则上不征税,“边郡太守各将万骑”等;二是边郡代管机制,即由边郡代替中央管理活动在边郡以外的部族;三是设置特别机构进行管理,如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西域都护等。

材料二   唐朝时,对边疆的治理实行羁縻府州制。《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到:“以其首领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还强调“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府州往往有府一州一县一乡的完整地方行政层级,且其行政级别与中原州县体制基本相当。唐朝往往于羁縻府州驻军,还往往派官员参与治理。

——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

材料三   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机构一一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清政府修订《理藩院则例》713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民族法规。清廷对边疆民族上层人物采用“恩威并用”的策略,如:皇帝定期召见边疆各族王公、喇嘛等,赏赐他们财物,任命民族首领负责管理本民族的事务;与蒙古贵族联姻、尊崇喇嘛教传播等。同时,清政府在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地区,颁行《喇嘛禁例》,严惩喇嘛反叛、违法行为;在承认西藏在某些方面有较大自治权时,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驻藏大臣主持西藏地方官吏升黜赏罚,负责西藏的对外交涉事务,稽核地方财政等。对于新疆维吾尔族聚集地,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在适当照顾维吾尔贵族传统特权的基础上,确立清政府的统治权。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多重措施并举,既强化了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边疆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边疆治理体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制度创新是实现边疆治理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自北而南,陆续设立了岭北、辽阳……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征东等行政区域。起初是十一大军区,主要服务于军事控制与镇压,又兼为中央与地方间的财赋中转站和行政节制枢纽……它具有两重性质,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权力分寄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始终为主宰……元廷因俗设立“土官”,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缴纳赋税、征调军队等。由于统治民族是来自边疆的蒙古族,他们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都当作被征服地区,与中原王朝将边疆视为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迥然不同。吐蕃地区比较特殊,基于忽必烈和帝师八思巴的特殊关系,元朝首次在吐蕃实行“政教合一”和宣政院统辖的制度,但阅户、缴税和驿站等依然如故,而且比后世对吐蕃的控制似乎更直接。

——摘编自李治安《蒙元帝国与1314世纪的中国社会秩序》

材料二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92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指出元朝边疆治理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制度创新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2022-12-01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回答问题:
(1)高度概括秦朝和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2)古代中央政府设立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列出西汉在西域和清朝在台湾设立的机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选任意两个角度说说古代中国的特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2022-11-29更新 | 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土司虽然接受中央王朝册封的官爵名号,但实际上属于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明清两朝,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大小土司拥兵自重,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改土归流”因此被统治者提上议程。改土归流始于明初,大规模推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完成于清末。明成祖在平定贵州土司叛乱后,在黔地设立贵州承宣布政司,将原属四川的遵义府和乌撒府划归贵州,原属湖南的六卫及原属广西的红水河以北之地亦划归贵州,建立行省。永乐十八年(1420),政府强制土司弟子入学接受儒家教有,教授四书五经,发展土司儒学。雍正时期,政府废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大量汉民进入湖广地区,与当地的土民、苗民进行商业、农业互通;同时通过大规模的西南移民政策,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儒释道文化带入黔东南,从而促进了贵州及西南地区的发展。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意义。
2022-09-26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