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 题号:151639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菲薄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类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中所述的两种“反应”的有关历史事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科举考试中,杭州所属各县平均状元数相当于全国每县(或卫)平均状元数的约18.32倍。

明代钱塘人何伦,“稍长读书,至古人忠孝大节,辄抚几而叹。父病,不解衣侍汤药者五阅月。”明代钱塘人刘均美,“读书通大义,性孝友”,洪武间以闾右(富豪)徙实京师,“仍以医行”,“售药不二价”,“又喜施病而贫者。”明代杭州人诸让,曾官吏部员外,“清介持正”,遇人馈遗,“辄厉声曰:‘若谓天下无关西汉子耶?’…凡权贵造请,一概峻绝”。

崇祯初,明代杭州科学家李之藻刊行《天学初函》,收入晚明入华耶稣会士所传来的哲学和科技论著20种。《杭州府志》记载杭州人许胥臣,参照传教士带来的“西书”写出天文著作《盖载图宪》。

《钱塘县志·纪制》记载着明代杭州人祭祀抗倭阵亡者之事,载:“忠烈祠在棲霞岑(位于杭州西湖畔)东,祀嘉靖三十二年御倭阵亡陈善道、吴懋宣……。褒忠祠在棲霞岑西,祀游击宗礼,指挥邵昇、姚泓、于岳,御倭阵亡,嘉靖三十七年总督胡宗宪请于朝建祠。”

一一南炳文《明代杭州人的四个亮点》


根据材料中的人物事迹,概括指出明代杭州人的“四个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个亮点”的时代背景。
2022-09-02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绅士,是指通过儒学教育和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的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当绅士拜会官员时,无须像平民一样行下跪礼;平民百胜面见绅士时则必须称其为“老爷”。绅士犯罪,官府不可上刑。如果罪行很重必须惩治,首先要革去其绅士身份再行处置。绅士还可以根据品级免除自身或家人的徭役,并且对他们求功名还给予例银或其他津贴。绅士在享有特权的同时也承担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等事务。还负责弘扬儒学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物质表现,诸如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

——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官、绅、民基本利益和权力结构中,无论对于乡民还是对于官府而言,地方秩序的稳定和利益调节,通常都倚重于绅士阶层。晚清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体制变迁,由于绅士逐渐被推向了基层社会权力的中心,出现“权绅”、“劣绅”,形成了绅、民利益及其关系的冲突和恶化,构成晚清“民变”大潮持续涌动的基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晚清绅士的来源和出身已呈多元化趋向,出现了绅与商交互渗透的“绅商”阶层,以及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化趋势,绅士阶层逐渐分化,对近代中国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的主要特权和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绅士阶层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3-13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华二千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10-26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