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儒学的复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5193248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日士”“志于道者之谓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贪”“君子沈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丁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漱励万民起而救亡围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用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等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贤气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最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及明清“士大夫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020-02-13更新 | 2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两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中华读书网

材料二: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和二陆的主要分歧。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022-11-15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3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2024-01-11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