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83 题号:15296733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随着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根据所学知识和提示,完成下列填充。
①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柏林会议”   ②工业革命
③暴力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④西班牙主要在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⑤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背景。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1500—1850年人口移入与移出的原因。

材料三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据估计,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1850年到1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128万人。

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解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等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2022·上海·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 到 1860 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 30 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汲汲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事件?材料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提到的“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的前期和后期各出现了哪些?而导致这些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发明各是什么?
2016-12-13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和外界的贸易交流在缓慢开展,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在汉朝,丝绸与钱币、粮食一样可以用作支付军饷,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中国还为来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贸易规则,创立了一套正规的管理体系。在离敦煌不远的古代要塞悬泉置遗址中发现的木简中得知,进入中国的客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走,他们将拿到通关文牒,也常常会被官员询问,这不是带着怀疑的眼光进行盘查,而是要准确地掌握什么人在进出中国,他们在中国都干了些什么。所有这些复杂的行政措施都为我们展示出当时的都城长安是如何面对一个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

材料二     从共和国转向帝制之日起,罗马的目光就一直锁定在亚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罗马必须先解决波斯。公元113年,皇帝图拉真亲率大军远征,波斯帝国的一座座伟大城池迅速沦陷。随后图拉真乘着一艘伪装成驶往印度的货船南下恰拉。他感伤地看着货船:要是他像亚历山大那样年轻,他可能已经渡过了印度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罗马的扩张和野心反倒有助于波斯的发展。随着地域扩张的结束,罗马成为典型的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它已成为漫长边界线以外所有对手的攻击目标。

材料三     汉朝和罗马没有太多的直接交往,能确定的一次接触发生于公元166年,一个罗马使团被派往中国朝见汉桓帝。对大多数古代人来讲,世界的概念其实还局限在当地,人与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都在小范围内进行。然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由此产生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人们的趣味和观念都会受到商业产品、艺术风格和几千英里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丝绸可供迦太基和地中海周围其他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新疆和罗马的厨房,中亚畜养的马匹骄傲地驰骋在千里之外的东方。这是一个相互联系、渴望交流的世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英」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为打通、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所采取的主要举措,简述丝绸之路畅通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拉真皇帝在帝国空前强盛时期为宣扬自己所修建的重要建筑,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它们的建筑特色,概括罗马扩张带来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简要分析“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理由。
2019-11-21更新 | 1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徽——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仲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18401949)》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2021-10-20更新 | 2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