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5 题号:1537998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进行贸易。晋商遂自汉口运茶叶前往恰克图,俄商得茶后再经西伯利亚转运至圣彼得堡,从而形成了中俄"万里茶道"。茶叶贸易在中俄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一度高达94.9%。17世纪时的俄国,茶叶仍是"城市奢侈饮品";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已在俄国各阶层盛行。在中俄贸易过程中,晋商获利丰厚,而俄国除商人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之外,政府也能通过茶税获得相应收入。

——摘编自张应龙《略论近代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俄商遂径直前往汉口收购茶叶,并设茶厂加工茶叶,再经海路转运至恰克图进入俄国,后又经苏伊士运河运往欧洲。俄商不仅介入汉口茶叶贸易链的各个环节,而且还利用从不平等条约中取得的特权以及先进的技术,打垮了中国茶商。此后,随着英商的退出,汉口茶叶贸易基本上为俄商所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俄商往往故意延迟、压价收购茶叶,造成中国茶农连年亏损,中国的茶税也因而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灵玢《全球史视野下中俄茶叶之路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恰克图贸易,晚清汉口茶叶贸易的变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陶瓷业亦相当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由于战火,更主要的是陆路运输,唐代以前的陆上丝绸之路已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唐时期,东南亚、印度等地与唐朝通好的国家不下二三十个。它们的使节和商人到中国来,主要是经南海到广州的航道。于是发展海上航线,成为迫切要求。

——摘编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材料二   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留到东方的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


年份西属美洲白银产量运抵欧洲数量经欧洲留到东方数量
160011-14104.4
165010-138-96
17001210-128.5
17802218-2014.7

17-18世纪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种中西贸易基本结构,是西方国家以其殖民地产品,主要是白银、棉花、胡椒等交换中国的茶、丝、瓷器等,特别是西班牙几乎只能以白银来进行交换。

——摘编自后智钢《16-19世纪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

材料三   40年前,老百姓讲的是吃饱就行,因此膳食结构十分单一,主要以主食消费为主。1978年,全国居民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达到63.9%40年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的丰富,老百姓对饮食消费的要求不仅是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来,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152千克降到2017年的110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下降到了2017年的155千克。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猪肉、禽类、蛋类消费量分别由1978年的13.7千克、1.0千克、3.7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20.6千克、9.7千克、10.3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禽类、蛋类消费量分别由1978年的5.2千克、0.3千克、0.8千克上升到2017年的19.5千克、7.9千克、8.7千克。

——摘编自201811月《经济日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海上航线”繁荣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白银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40年来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1-07-23更新 | 8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主力,取得对匈奴战争的最大胜利,举国上下为此大振。不过,在经济上,中央财政却出现了“用度不足”的危险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开始推出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等多个领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经济改革的条件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
2020-12-31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如来自新罗的朝鲜人在中国楚州(今淮安)侨居,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在中日和中朝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收入的20﹪,说明了当时海上贸易的发达。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荷兰共和国不失时机地把眼光转向国际市场。17世纪,荷兰几乎控制了德国的全部对外贸易,在俄国的进口贸易中也排挤了英国而占据首位。它还控制了波罗的海地区70﹪的贸易,荷兰舰队超过英、法总和的一倍,使荷兰当之无愧地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誉。17世纪末,英国1/4船只是由荷兰建造的。1602年3月,荷兰成立“联合东印度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集资640万荷兰盾,相当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资本的10倍。1634年以后,公司各股东的红利平均为股本的18﹪。17世纪荷兰在对外贸易上的绝对优势,令欧洲各国大为恐慌,……。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现象?从经济、科技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荷兰资本主义发展有何特点?

(3)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018-03-21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