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619456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如来自新罗的朝鲜人在中国楚州(今淮安)侨居,这些新罗人经营海上运输,在中日和中朝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收入的20﹪,说明了当时海上贸易的发达。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荷兰共和国不失时机地把眼光转向国际市场。17世纪,荷兰几乎控制了德国的全部对外贸易,在俄国的进口贸易中也排挤了英国而占据首位。它还控制了波罗的海地区70﹪的贸易,荷兰舰队超过英、法总和的一倍,使荷兰当之无愧地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誉。17世纪末,英国1/4船只是由荷兰建造的。1602年3月,荷兰成立“联合东印度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集资640万荷兰盾,相当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资本的10倍。1634年以后,公司各股东的红利平均为股本的18﹪。17世纪荷兰在对外贸易上的绝对优势,令欧洲各国大为恐慌,……。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现象?从经济、科技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荷兰资本主义发展有何特点?

(3)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
2016-11-18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古代经济非常发达,近代被迫进行经济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结合所学,从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的角度,分别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材料二宋统一南方后,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刘铭传1880年《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3)依据材料三,概括刘铭传的主要观点,并说出其观点的指导思想。

2018-06-11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外交往的盛况,历来不绝史书,近人更是颇有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通过翻译)贡献。九年,班超遣缘甘英穷临西海而还。……于是远国蒙奇、兜勒(一说:蒙奇是马其顿,兜勒就是色雷斯)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对于班超的功绩,黄仁宇评价说“从长期的历史上看来,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超过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

材料二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匀蕃坊套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

材料三   《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经营西域“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9-05-07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