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15391860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缝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阕、筑亭障以逐戎人…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至辽东,延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唐太宗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硙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期每年从边地輪入大量马匹、牛羊等桂富,以满足军事、文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大力提倡“五族共和”。…进入1920年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明显地以争取建立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主要内容。

——摘编自耿云志《孙白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流变》

“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观念相件而生、同步形成。具有民族聚合体和国民共同体双重属性的“中华民族”成为与国家疆域相一致的符号表征。通过民族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机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道义与法理基础的国家伦理。

——杨宇泰《铸牢中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北部边疆面临的威胁及秦始皇的应对之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名称及使用时期,根据材料三指出1920年代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及实践努力。②新中国成立后体现“民族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机结合”政治制度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67月,广州国民政府挥师北伐,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打败豫鄂湘的吴佩孚,再消灭苏浙皖赣闽的孙传芳,最后讨伐东北的张作霖。北伐军讨伐吴佩孚时,吴并不重视,他的主力却忙于在北方讨伐冯玉祥。而孙传芳有自己的打算,他与张作霖互相戒备,又怕吴佩孚吞并他,于是在北伐初期,采取旁观的态度。张作霖受地理位置远、冯玉祥部威胁影响未能给吴孙助战,反而因迟迟未能与孙传芳达成和平协定。在客观上还牵制了吴孙的力量,北伐军打败吴佩孚后,实力大增,西南各省的军阀大多投奔革命,进一步稳定了后方。江西战场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孙传芳夺取两湖、两广的企图,巩固了北伐军在两湖的胜利,而且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这对于北伐奉军,具有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北伐军能够消灭吴孙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主要意义。
2021-09-24更新 | 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
2023-03-17更新 | 2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这一电报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
2016-11-27更新 | 6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