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0 题号:1547987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独立的印度政府,坚持英国殖民统治者未经中国政府同意,非法划定的所谓中印边界线“麦克马洪线”,不断侵吞蚕食藏南中国领土,建立军事据点。1959年,印度还支持发动西藏叛乱后流亡印度的达赖喇嘛,建立分裂中国的所谓“西藏流亡政府”。1959年以后,印度边防军人频繁越境挑衅,打死打伤我边防干部战士,侵占中国领土。19621020日,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自卫反击战。打退了印度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90余个据点,歼灭入侵的印军一部,俘虏3900余人,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沉重打击了印度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19621121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摘编自文献纪录片《共和国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印自卫反击作战胜利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一直都认为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合理的,因而当一种与其制度、文化、价值观相异的共产主义产生时,它便毫不犹豫地视其为邪恶的异端,并坚决地压制它、打击它、破坏它。等到冷战开始后,这种思想方式就演变成冷战思维,这种思维直到目前仍不时地影响中美之间的关系。……甚至到今天,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都认为美国对维护世界其它地区的“民主、自由、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在以宗教“天赋使命”观为底蕴的民族特性的熏陶下,美国认为对外扩张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被征服地区的利益。

——余峰 黄华莉《文化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正在华盛顿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出席了美国九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几乎为零,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第三个结论: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温家宝: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一观点。
(2)试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分析二战后中美关系敌对的原因。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次出现危机都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6-12-12更新 | 5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在莫尔(1478-1535)和康帕内拉(1568—1639),分别在其著作《乌托邦》和《太阳城》中,于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劳动教育问题。康帕内拉在书中认为现存社会是一个罪恶的世界,因为它鄙视工匠,尊崇那些游手好闲、役使大批奴仆过腐化生活的人。在莫尔设想的乌托邦中,宪法规定所有公民应该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与开拓。康帕内拉还批判有闲阶级妇女无所事事而导致容貌衰老、肌肉松弛,不得不涂脂抹粉、精心打扮。莫尔还主张,儿童从小学农,部分在学校接受理论,部分到城市附近农庄做实习旅行……每当有体力劳动的机会,就从事实际操作

——摘编自朱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一直备受重视。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提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4年中宣部指明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提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注重与农业、工业生产技术相结合。文革时期劳动的作用被盲目夸大,劳动教育被误读,甚至出现了唯劳动是教学、读书无用唯劳动的极端倾向。

——摘编自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劳动教育思想所体现的理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时期我国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3)结合两段材料,谈一谈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教育思想给今天的劳动教育所留下的经验和启示。
2021-01-07更新 | 2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建国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1954年,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规定》并批准《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对于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材建设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按照“一五计划”的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实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建立教育制度,培养新型的人才。同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由他们承担起有计划的出版苏联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和部分社会科学教学的中译本,并选择出版我国自编教材的任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在15--25周岁的中国公民,均可以报考。工业干部、产业工人和少数民族的入学年龄可以放宽至30周岁。对于烈军属子女、产业工人、革命干部、青年农民、工农子女少数民族,其投考成绩与其他学生同等者,应优先录取。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规定,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报告下达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小组,着重发展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时期我国还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港澳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交换、人员往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交汇期,2035中长期目标和2050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努力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最前沿。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要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为社会人员就业创业、在岗提升提供保障。

——摘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我国加强职业教育的原因及提供的保障。
2021-11-19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