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美苏“冷战” > 冷战的含义和过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0 题号:15485351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了美国。苏联希望同美国达成以互利为基础的,广泛的经济合作协议。尼克松同毛泽东主席进行的“世纪性首脑会晤”后,苏联意识到它经不起在两条战线上遭到攻击,一直想驱散“一个噩梦——美国和中国建立针对苏联的轴心的可能性”。访美期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等人进行了多次会谈。会晤结果,双方签署了“厚厚一套文件”:《苏美联合公报》《苏美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苏美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苏美农业协定》《苏美关于世界海洋研究协定》《苏美关于运输协定》《苏美关于接触、交流和合作总协定》等。美苏双方出于各自的需要,极力渲染会晤的“友好”气氛,宣扬取得的所谓“成果”。然而,世界舆论却颇感担心。有报刊指出,这些协定“绝不意味着双方基本斗争的结束。这种斗争是由于对立的思想、信仰,对立的历史结构所决定的。两个大国的接近没有使斗争停止,而只是使斗争改变了形式。”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十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访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访美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对外援助是美国实现其战略意图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二战后美国政府主要对外援助情况

时间

颁布的法案

内容

1947年

《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

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两国政府的军队,帮助其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1948年

《经济合作法案》

成立经济合作署来管理对外经济援助,先后向西欧各国提供131亿美元的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1961年

《对外援助法案》

削减军事援助,强调经济援助,新设国际开发署负责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供更优惠的资金援助,帮助其同共产主义的蔓延及贫困所导致的威胁与不稳定作斗争。

1980年

《非洲开发基金法案》

授权设立非洲开发基金会,主要向那些难从政府计划、非政府组织获得资助的非洲社区团体和小企业提供无偿提助。

1989年

《支持东欧民主法案》


授权总统对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进行2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以推动当地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进程。

1992年

《支持俄罗斯和欧亚新兴民主国家自由和开放市场法案》

授权总统给予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4.25亿美元援助,期望以此推动新独立的独联体国家推行市场经济和实现民主。

——据刘恩东《美国民主输出的法律体系与对华民主输出法律支持机制》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空尺度,对二战后美国主要对外援助情况进行阶段划分并加以说明。
2020-06-19更新 | 2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

——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2019-08-25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瓦解,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而这种阵营对立的经济结果就是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的市场。他还特别乐观地对两个市场的前途作了判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包围、蚕食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认为在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是不断衰败和缩小的;而社会主义市场是不断繁荣和壮大的。

——许新、陈联璧《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

材料二在新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游离世界市场经济大潮之外,也不能盲目汇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而是逐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自觉性,从而使自己更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和创造力量,以其优越性吸引世界人民。

——彭树智《简说世界当代史》(2007年)

(1)分析材料一中斯大林提出“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的国际背景及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2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