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陆、王心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55467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赣地区频繁发生盗乱。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立志改变这种状况。正德十三年十月,王阳明颁布《南籁乡约》,并设立保甲法。其目的是使百姓互相警戒,教化子弟。同年,王阳明开始兴举社学,社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民间子弟,宣扬礼让孝悌的儒家伦理。不满一个月,民心就发生了改变,民众从善如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王阳明及其后学弟子的倡导之下,重建书院之风大兴,南赣地区的书院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阳明学的地域性学术社群。王阳明还希望通过“致良知”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灵深处的恶念,进而达到教化、弥盗的目的。王阳明的种种措施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具有积极意义,也促进了南赣地方社会的文教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在南赣采取的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知识点】 陆、王心学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荀子)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董仲舒)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己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摘自子《天论》、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国。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三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荀子与董仲舒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所反映出他所倡导的政治主张及其根本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儒学发展的共同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为打破朱熹“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所提出的新的修养途径。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末清初的儒学较宋明理学的新发展。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存在缺陷的角度说明其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理由。你认为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欧洲哪一思想文化运动可以“等量齐观”?
2019-10-24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材料二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对儒学有哪些新发展。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二程”和王阳明思想主张有何不同点?
2020-11-01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 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
(2) 材料三反映了陆九渊的什么思想?其性质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6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