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564218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9月中共八大正式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计划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1958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到1962年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二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1962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材料二   从“十一五”起,国家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
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五”计划的特点。
(2)从“计划”到“规划”体现出的本质变化是什么?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表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如图为1958年8月13日的《人民日报》(部分)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农村的什么运动有关?这一运动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什么变化?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的出现与当时哪两场运动有关?这两场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这一做法能“效果很好”?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做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06-03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1954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三中我国现代化高度重视国防建设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二、三中“现代化”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2023-05-10更新 | 1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来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选辑》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当时政府推行了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会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活动对当时经济建设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材料三所指的现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综合三则材料,试就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发展成效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7-16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