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5 题号:157894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20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定会改变!”

材料2: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2指出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又是怎么解决的?其政治影响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1913年俄国、1920年苏俄、1925年苏联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情况

项目191319201925
农业总产值(%)10067112
种植业(%)10064107
畜牧业(%)10072121
粮食(万吨)765045197247
牛(万头)606052506210
猪(万头)209017502180
工业总产值(%)102.514.1077.39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地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是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中1920年与1913年相比,工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925年工农业总产值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何特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2021-08-13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施该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

2018-03-20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228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军事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起事者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表达了全俄特别是农民对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苏俄政府没有与起事者进行过妥协性谈判。38日,苏俄政府军队正式开始向喀琅施塔得发动进攻,经过多次推迟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也在这一天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收取代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在严厉镇压起事者的同时,俄共(布)还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责令立即解散一切不论何种政纲组成的小集团,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党内团结。318日,政府军队最终攻陷喀琅施塔得,镇压了叛乱。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应对喀琅施塔得叛乱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2021-06-11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