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4 题号:159262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清代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且种类繁多,因而贸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线上升。但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并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重中国物品的倾向,使中国常常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年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年份出口商品进口商品
原料半制品制成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189315.628.555.98.491.6
191039.82535.217.682.4
192040.121.139.428.571.5
193049.715.734.626.973.1
193648.312.339.544.555.5

——改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从进口的生产资料品来看,1913年从国外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为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了1936年,已增至3850万关两,占进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生铁、钢和其他建筑五金、化学产品、工业用染料和颜料等商品的进口值及其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大为增长。1913年这些商品仅占总额的11%,到1936年已增至24%……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及原材料出口在整个出口商品中古比重很高,这些产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典型的粗放式的特点,其增加主要依赖价格和数量的推动……

——摘编自《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货币化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材料二: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对大豆重视不够,大豆种植科研投入不足,使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萎缩,总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从1996年起,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连年递增,目前我国对外大豆依存度高达85%。中国大豆进口前三大来源国分别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他们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这些粮商基本都在我国开设油脂厂,掌控我国80%的大豆加工能力。进口大豆价格的上涨很容易造成豆油生产成本的上涨,并直接影响最终消费价格,并且进口大豆多为转基因大豆。

——摘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得以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的危害,并给出改变这一局面的建议。
2019-04-03更新 | 1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某班召开主题班会。请你以该班同学身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丝绸古道上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学们认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上述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主题二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

大河文明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文明,就如大河一样静静流淌,静水流深。因而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相比,更加保守,更加封闭,更加缓慢,更加包容,更加温和,更加中性。而大海文明不同,……它开放,气势磅礴,包容一切,贪婪,永不满足;它勇敢,搏斗于惊涛骇浪之中,征战于茫茫大海,它敢于进取斗争;它野蛮,因而强悍。因此,从性格上来说,大海文明比大河文明更具有进攻性。所以在历史上,大海文明吞没了大河文明中的三大文明,而中国由于离大海文明发源和兴盛地较远,在19世纪时才受到大海文明的侵略。

(2)结合古代中国的史实,说明“大河文明与大海文明相比,更加保守,更加封闭”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表现。与其他三个大河文明相比,中国文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017-10-17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   尔国(英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团结、和睦)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无论远近),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归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七月乙卯”条(嘉庆帝颁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三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78年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时期管理外贸的机构名称是什么,概述南宋对外贸易的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的哪些问题。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示我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上述四则材料,指出其主要不同。
2021-04-15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