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73 题号:15948860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丝绸之路示意图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城,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引自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上A所在的城市名称、F所在的帝国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初自西而东开辟进入亚洲新航线的葡萄牙航海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以来“绿洲古路”遭到遗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中国理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海洋”与“陆地”欧洲文明依托海洋孕育、生长,中华文明则在大陆发展并坚守着。15世纪西方开辟新航路,中国却固步自封。“陆地”与“海洋”渐行渐远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航的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后,“陆地”与“海洋”“渐行渐远”的理解。
2019-11-06更新 | 2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某教师在进行“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编制问题清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问题清单:
①新航路开辟为什么会在16世纪前后?
②当时西欧发生了什么事促使人们开辟新的航路?
③为什么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英、法等国家?
④航海家们为什么要去寻找香料、黄金和传教?
⑤哪些因素促使了航海家们的持续远航?  ⑥航海家们为什么要坚持到东方去?
⑦葡萄牙和西班牙得到了什么好处?    ⑧直接的商业联系对西欧有何好处?
⑨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有什么影响?  ⑩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出现了什么变化?
(1)选取恰当的角度,对“问题清单”中的问题进行归类。
(2)选取新的角度,为“问题清单”补充一条问题。
(3)结合上述角度,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相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05更新 | 1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海洋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掠夺的通道。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包括对东南亚地区大规模交往。“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元明清卷》)

荷兰通过武力建立了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英国驻爪哇岛总督莱佛尔斯曾这样描述荷兰东印度公司:“它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指东南亚殖民地土著居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园主人对待他们的奴隶,因为这些种植园主买人的时候还付过钱,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文钱都没有花过,它只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机构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一点东西都交纳出来,把最后一点劳力都贡献出来。”其结果使印度尼西亚许多岛屿人口遭到灭绝,成为一片荒芜之地。

(高岱等著《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古代中国与西方殖民者对待东南亚地区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在三个世纪中,西班牙从新大陆共输入225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在16、17世纪,西班牙总共只有46年是和平时期。财政预算绝大部分是为了军费和还债,而债务又大多是为了战争。

由于实行宗教极端政策,对宗教异端不是处死就是驱逐出境。而宗教异端常在工商业者中发现,据统计,西班牙因此总共损失了50万国民。随着这些能工巧匠被驱逐,西班牙的许多工商业彻底地消失了。

16世纪末期,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某些工业部门因缴税而丧失其产值的40-60%。从此,西班牙不仅丧失了它的国外市场,也丧失了它的国内市场,它已经成了法国、荷兰与英国商品的一个重要的倾销地。

——摘编自覃翠柏《西班牙何以成为“黄金漏斗”》和付正新《试论西班牙17世纪衰落的历史教训》

(2)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16、17世纪却走向了衰落。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其衰落的原因。

2018-01-0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