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清末新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42 题号:1595017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将户部银行增资改组为大清银行。清政府颁行《大清银行则例》,这是中国首部银行法。度支部派监理官对其进行严格监管,这是中国有银行监理官之始。宣统二年(1910年),度支部奏定的《(兑换纸币则例》明确规定:“纸币一切兑换发行之事统归大清银行管理,无论何项官商行号概不准擅自发行。”根据法律,大清银行有经理国库职权,度支部逐渐将库款存汇、财政监理官经费、出使经费、向外国借款等事务交由大清银行办理。自此,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实物库制度,被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制度所取代。这种制度下,财务行政与钱物保管相剥离,对于加强各部门间的监督与制衡,确保财政收支的安全与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据郑成林、钟钦武《晚清中央银行体制的形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之前相比,晚清中央银行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建立中央银行体制的条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宰相机构叫政事堂,设置这个机构的目的是因为“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后来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了中书省。唐代的隆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权较重而又行使得体。唐代将相权分割成几个机关,实行群相集体负责制,使得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其是否颁布。而且下颂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出版)

材料二 清入关后的中枢机构主要包括内阁、军机处。内阁沿袭于明代,是协助皇帝办理军国大事的政府最高机构,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但雍正建立军机处以后,“密勿重务成在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八年,由单纯办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在军机处设立以后的180多年中,它始终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归皇帝钦定,并秉承其意旨办事。清末中央机构发生了变动。咸丰十年,设立了以处理“外国事务”为目的的总理各国事务衡门。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资政院始设于光绪三十三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宣统三年,设立责任内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新组成的责任内阁成员,绝大部分都是满洲亲贵,被称做“皇族内阁”,所以自成立之日起,便遭到上下的反对,不到半年,便宣告废除。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中枢机构的职能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中央机构变动的原因。
2021-03-22更新 | 2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世纪的中国,政刑之权“从于一人之身”,上自皇帝,下至州县长官莫不如是。清末新政法制改革参与者沈家本根据资本主义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力主“司法独立”。他认为:“东西各国宪政之萌芽,俱本于司法之独立。”司法独立不仅可收统一事权之效,且可为“异日宪政之始基”。因此,他“考古今之沿革,订中外之异同”,制定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和《法院编制法》。编制法规定全国的法院分为初级、地方、高等审判厅、大理院四级,分设于县、府、省、中央,采用四级三审制。并在大理院和地方审判厅设立相应的检察厅,各级审判厅和检察厅专司审判而俱受法部的行政监督。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创设审判厅于东三省,并试办于直隶、江苏两省。中国之司法、行政分立自此而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法制改革中“司法独立”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法制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2-05-10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