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9 题号:161628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米价表

期间

皇帝年号

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

16世纪前半期

正德一嘉靖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隆庆一万历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万历一崇祯

32.19

31.07

平均

18.00

52.9

一—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促使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几乎绕地球一周的贸易结构,以白银为轴心建立了起来。当世界市场的白银滚滚而来之时,它已成为正在变革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助动力。白银货币量的增加,无疑提高了商品的产出和销售,加速了社会经济增长发展;同时,它也加速了社会转型期的动荡。崇祯年间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既缺少白银,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与此同时,美洲和日本银矿的开采量却在减少,流入量也在减少,于是社会动荡加剧,内忧外患迭起的明王朝便在中外互动的作用下灭亡了。

一一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从16世纪一17世纪前半期白银购买力变化,简析白银购买力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镑、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2017-09-01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在松江府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要从事棉花种植和棉布生产,棉纺.织业成为这一地区人民最主要的家庭副业。据正德《松江府志》载:“俗务纺织, 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一空,其衣食全赖此。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江苏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江苏首当其冲,民间之买洋布者,十室之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在松江、苏州两府及太仓等原棉纺织业发达地区,1845 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引自赵明远《衣被天下一- -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松江府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指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英国对外政策的角度简要说明江苏等地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的原因,并概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021-06-27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018-09-17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