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早期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618661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部分清朝官员提议修筑铁路,遭到部分守旧势力的反对。理由是:“自强之道,不务修道德,明政刑,而专恃铁路,固已急其末而忘其本。”指责修筑铁路违背“祖宗成法”,会引起天下大乱。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分别代表了哪些派别的观点?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观点有何异同?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主张有何进步之处?试找出两种主张存在差异的原因。
【知识点】 早期维新思想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建忠是近代早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之一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就不能讳言利,而应该学习并采用“西人以利为先”的精神和办法。有利的贸易平衡是富国最有效的手段,“求富之源,一以通商为准”“宜通商以收各国之利权”。在对外贸易中应学习西方设立贸易公司,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则中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马建忠还认为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企业亏损严重,且利用政治强制手段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注重发挥商民在“兴商务”中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针对当时中国无论是发展对外贸易,还是振兴实业,都需要巨额经费和资本,而国内满足所需款项的情况,马建忠提出了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外资的大胆设想,认为只有“借洋债一法”,以“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

——摘编自石蕾《论马建忠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马建忠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建忠的经济思想主张并做简单评价。
2019-01-03更新 | 1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阙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新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洋务派的哪一致命弱点?郑观应在学习西方方面与魏源相比有什么进步?
(2)材料二反映当时中国兴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该运动的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什么运动?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实际上指什么?这场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2022-01-17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咸丰八年(1858年),郑观应(时年16岁)应童子试未中,即弃学从商,十年(1860年)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治十二年(1873年),郑观应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纳日深。

光绪六年(1880年),编定《易言》一书,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主张“轻税以广去路”“重税以遏来源”的保护性关税政策。还大力宣扬了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问世。《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以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郑观应的思想形成的原因。
(2)张之洞在点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时,使用了“上而以此辅世”“下而以此储才”两句话,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2019-12-03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