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045 题号:1627464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作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材料二 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子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 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材料四 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 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

问: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2010-05-02更新 | 10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
——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
材料二 第一,凡团体员各个都知道团体是自己的——团体的事即是自己的事,自己对于团体该做的那一部分事诚心热心做去,绝对不避嫌不躲懒。第二,凡团体的事绝对公开,令各个团体员都得有与闻且监督的机会。第三, 每一件事有赞成反对两派, 少数派经过充分奋斗之后仍然失败, 则绝对的服从多数, 断不肯捣乱破坏。第四,多数派也绝对地尊重少数派地位,令他们有充分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绝不加以压迫,而且绝对地甘受他们监督。第五,各个团体员对于各件事都要经过充分的考虑之后凭自己良心表示赞否,绝对地不盲从别人,更不受别人胁迫。
——梁启超《教育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变法思想的特点并对其特点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现代民主精神、民主基本原则的理解。
2014-08-21更新 | 1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6年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些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孙中山《民权初步》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

(2)据材料三,理解孙中山为何认为集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

(3)根据以上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人们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2018-04-10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