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243 题号:16563324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西周初形势图


图二元朝政区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卷》卷12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地方管理制度并说明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导致了地方“日就困弱”?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022-01-04更新 | 1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分封了大量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越来越强大,使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大。文帝虽采取一些措施,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西汉继用秦朝相制,许多大权都由丞相直接掌握,发生了相权与皇权之争。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推行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摘编自杨正朝《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却逐渐走向反面。

地方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在各路设四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
中央添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定枢密使和三司使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军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权。
军事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实行“更戍法”,禁军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将领不动。按照“守内虚外”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作用。
2022-11-10更新 | 1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村民自治】

材料一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宋代“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宋代相比新中国实行村民自治的特点和意义。
2023-02-07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