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9 题号:16582276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受历朝历代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将周边族群统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经历春秋战国、秦汉大一统、魏晋大迁徙,各族对“华夏”的认同与归属增强…………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P167


(1)据材料概况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秦至清对中华版图的贡献,确立中华民族发展的共同地域;历代农耕与游牧的交融,使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居生活,彼此相连,无法割舍。汉字的通行、儒家大一统思想、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运动,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指出“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材料三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四个要”——要紧扣民生抓发展、要发挥资源优势、要搞好扶贫开发、要加强边疆建设。“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教材P77问题探究


(3)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国家权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要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等。人民代表大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权力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避免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互相牵制、互相扯皮。

——摘编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摘编自《浅谈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及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2023-08-04更新 | 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史实
公元前139年        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武威、
张掖、       、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户共71270户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           。

——据《史记》《汉书》


(1)完成材料一表格中填空部分的内容。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王朝边疆治理的手段。

材料二   唐太宗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观点,还打破“华夷”界限。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国《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爱之如一”体现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对应的序号及其成立的时间。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主题。并简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23-11-08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材料四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珞巴族代表3人,纳西族代表1人,怒族代表1人,其他代表2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的内涵。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2021-02-10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