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 张居正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66022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劝上力行祖宗法度,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搜地千里,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数年,积金止四百余万。成君德,严考成,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摘编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材料二   万历十二年,籍没张居正家产,上日:“张居正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其劳有年,姑免尽法。”

——摘编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对张居正评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张居正不同评价的原因。
【知识点】 张居正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公元780年, 唐朝推行两税法: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
材料二公元1581年,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即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材料三清初推行的摊丁入亩规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
(1) 简要分析三次改革的共同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综评这三次重大的赋税改革。
2018-03-05更新 | 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张居正改革的展开贯穿着制度对变革的抗拒。张居正的改革思路是通过整顿政治体系中的“时弊”,以保障农民的产权不受行政权力任意侵犯,从而繁荣国家经济、增加国家税收。虽然有一些改革方案(如整顿驿站、一条鞭法等)也降低了制度的交易成本,但受到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的抗拒。……首辅逝世,与“时弊”较量的核心力量轰然倒塌,接踵而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最高权力的重新定位和与之相伴随旧制度的反扑。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与意在捍卫皇权的万历皇帝联手,不出半年,便彻底清算了张居正和他推行的新政。而清算他的理由便是制度曾提供给他的权力及他用手中的权力换取的私利(如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

——摘编自龚虹波(“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也说张居正改革悲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取得成功的条件。
2017-03-01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收入逐年下降,可支出却无法减少,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修边的费用不断增长,加上赈济、官俸等大宗开支,形成了数百万两的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数出。为解决这个难题,升任内阁首辅,掌握了朝政大权的张居正上书《陈六事疏》,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构想。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上,张居正推出了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强化行政监督,以六科监察六部,加大官员的考核和奖惩,提高官员的素质,改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减汰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此外,张居正推出了“一条鞭法”等措施,逐渐减少了各种积弊,又使朝廷的税收得到明显增加。

摘编自陈忠海《张居正改革与吏治重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推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历史意义。
2022-03-22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