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孙中山三民主义 > 新三民主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6721910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王朝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抗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严重缺陷的表现,并谈谈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材料二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1月)


(1)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2)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又有何新的发展?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2021-12-30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看到了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注意到了欧美发达国家潜在的社会危机——欧美各国的贫富不均之严重已使“平等”二字成为口头空话。由此,孙中山在1906年明确指出“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以核定地价的方法平均地权,让所有的国民共享革命后土地溢价带来的福祉,实现“家给人足”的目标,是民生主义初始内涵的主要部分。

——摘编自肖红松等《三民主义的发展与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材料二   国民党一大宣言所阐释的三民主义后来被中国共产党称为“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以及“新三民主义”。就民生主义而言,宣言指出其最重要之原则为“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一方面,宣言强调农民的作用和地位,明确表示国家将给予佃户耕地,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国家支持,并且注意保障军队中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宣言强调要解决“中国工人之生活绝无保障”的问题。总之,新解释的民生主义重视并发动“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的力量来反抗帝国主义与军阀,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意义。
2022-03-09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摘编自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提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编自孙中山《国家建设·民族主义》(1924年)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

——摘编自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指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及新型国家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
2018-12-14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