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6751340
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合肥召开,至2009年,已召开五届。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
(3)结合三则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粮食、棉布等主要消费品和棉花、丝等农产原料进入远(或较远)距离的流转,以至占流转量中的首位及前几位,这就使得地区间贩运贸易呈现着明显的崭新的面貌。

——《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三   1788年长途贸易商品价值大约是1.73亿两,占整个市场流通商品价值的近1/2,而当时市场商品的总价值为3.87亿两。

——《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体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
2023-11-26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浙江湖州已经“公私仰给,唯蚕务是赖”“湖扩已半为桑田”;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隆庆初年,明朝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万历二十二年,正式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中后期,民间海外贸易一度活跃,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围,货币流通开始以白银为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并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3-01-02更新 | 1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主粮结构主要由粟、麦、稻构成。粟、麦的生产和消费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粟、麦两者相比,粟的地位更高,而麦为“杂稼”、“杂种”之属。北宋时,稻米不仅是南方居民的主粮,也是北方广大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员的主粮。为防备契丹铁骑南侵,政府鼓励北方种稻,河北沿边,“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真宗时期,占城稻传入,其成熟得快和耐旱的特点使人们得以扩大稻谷的栽培。宋代麦的地位超过了粟,南方麦类的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摘编自刘朴兵《从饮食文化的差异看唐宋社会变迁》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近代以前,西餐就经早期的西方来华人员而传入中国,很多人认为“夷人”烹制的“番菜”和刀叉“茹毛饮血”式的饮食习惯,既不卫生也很野蛮。鸦片战争后,大量西式菜肴进入租界。在一些人眼中,西方国家成为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其饮食文化也披上了绚丽的外衣。很多西餐馆地道的手艺加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很快使得西餐在中上层群体之中打开了市场。与此同时,“西菜中吃”日益流行,通过改良,西式菜肴逐渐以新的面目融入上海本地的饮食体系中。

——摘编自吴百欣《近代上海西菜改良与饮食观念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主粮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稻米地位上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推动中国民众西餐观念转变的因素。
2024-01-27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