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70200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09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流域一带贫苦农民900人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陈胜、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在秦尉的监督下,这900名戍卒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适值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按秦法,戍卒误期要处斩。在生死存亡关头,陈胜、吴广密谋起义。他们以“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方法,制造舆论,同时利用秦尉酒后行凶打人的时机,除掉了两个秦尉,发动戍卒起义,号称“大楚”。戍卒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旗帜。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的“二世而亡”是很警惕的。他要士人陆贾总结一下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提供借鉴。陆贾根据儒学和黄老学说,又结合当时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情况,写成论文十二篇。其主要观,点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刘邦很赞赏陆贾的意见。后来惠帝、文帝、景帝都遵循了刘邦时初步形成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胜吴起义爆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促进汉初统治思想形成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统治思想对汉朝的深远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研究

材料一   

     ①北京人头盖骨                      ②《史记》

           ③盘古开天地

材料二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材料三   《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御中发微,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意思是说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1)依据所学,判断①②③史料类型。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进行阐释。
2023-01-13更新 | 3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迟到六天到十天,罚一盾(384钱);超过十天,罚一甲(1344钱……降雨不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摘编自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材料三   里耶秦简中记录了十二名阳陵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或以钱代刑,因无钱偿还,改用服劳役抵偿。这里的里耶秦简出现“费罚赎名单”,从内容记载来看,这是一种因小罪赎罪的方式,从轮番戍守者到司空(主管工程),都是其惩罚的对象。简文还记录了一位叫居壹的人,从酉阳牵马送到迁陵给县令,天雨路滑,半路马掉下山谷摔死,然后逐级上报的事情。

——整理自里耶秦简博物馆展出的相关资料

材料四   《史记》载,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渔阳郡在秦代属于边境之地。屯戍,即驻防。由此可见,陈胜等人此去是要戍边服兵役的。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若如此,便不能用《徭律》中的法令来证明陈胜所言的“失期当斩”不实,因为陈胜等人要接受的更可能是军法的制裁。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第15期《秦简中的帝国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失期当斩”还是不当斩?请说明理由。
2022-12-11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昔秦王见周室之失统,丧权于诸侯,自以当保有九州,见万民碌碌,犹群羊聚猪,皆可以竿而驱之,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及陈胜、楚、汉,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灭秦,遂以败也……高帝怀大智略,能自揆度,群臣制事定法,常谓曰:“廊而勿高也,度吾所能行为之。”宪度内疏,政合于时,故民、臣乐悦,为世所思,此知大体者也。 王翁(王莽)嘉慕前圣之治,而简薄汉家法令,故多所变更,欲事事效古。 美先圣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故以高义退致废乱,此不知大体者也。

——摘编自东汉桓谭《新论》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亡汉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莽改革的不足之处。
2023-12-14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