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秦朝的暴政及法制建设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1703184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承秦制,又有损益变化”、“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思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史料三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继承了哪些“秦制”。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3)根据以上史料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功过。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这些博士缺乏传世文献记载,大多默默无闻,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他们大多是一些儒生,如李克及其学生伏胜、淳于越、鲍白令之、桂贞、茅焦、叔孙通等人。其职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辩然否;三曰典教职。他们受法家压制,进行理论探讨而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

——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及汉武帝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射策设科,劝以官禄,传业者故益众矣。其后太学生徒,动至万数,郡国黉(学校)舍,悉皆充满。故自两汉登贤,咸资经术。

——摘编自《南史·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朝博士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的影响。
2023-12-12更新 | 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

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

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


(1)结合所学,为以上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

材料二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


(2)阅读材料二,苻融对前秦政权和韩显宗对北魏政权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基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四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
2021-01-26更新 | 2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5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