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21 题号:1709074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相应历史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发展儒学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朱熹的观点和董仲舒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干预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知识分子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士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用史实论证。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子正在君王心术上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四 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2018-07-05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匡天下。

——孔子《论语·宪问》

天下“定于一”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发布了重建布达拉宫的差役令,……红宫最大的宫殿就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享堂——司西平措殿,殿四周绘满了绚丽多彩的壁画,描绘西藏历史上卓越政治家五世达赖喇嘛的终生事迹,其中在北京朝觐清顺治皇帝的宏大场面被画在突出的地位。这是一幅系列壁画,有其“起程”“征途”“进京”“觐见”“赐宴”“游乐”“观剧”“说法”等各项活动和顺治皇帝派大臣霞古达热康迎至青海,赏赐乘坐金顶黄桥入都等欢迎场面。壁画藏文题记中这样描述道:五世达赖喇嘛“远离圣驾之前,下马徒步”,“皇上于十步远外下舆,执手问候”,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这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

——摘编自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三 割台消息传至,台人“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声称“誓不从倭”。五月底,日军自基隆东北登陆,台湾义勇屡歼日军。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相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日军初以唾手可得台湾,及遭到勇猛抵抗,伤亡惨重,乃肆行屠杀,抢掠奸淫,所至人亡家破。台湾虽然沦陷,台人仍然不屈,在日本统治的半世纪中,台人的反日运动,始终未曾停止。”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979年,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几天后,他对参议员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说,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1980年,邓小平在说明未来十年的主要目标时,再次将统一台湾作为目标之一。在与美国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时,邓预期台湾将在几年内回归大陆。……历史上的先例也为邓小平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一“共同之处”在董仲舒思想中的体现。
(2)用一句话说明布达拉宫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达赖与顺治帝的关系,并以布达拉宫所藏文物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选择作答:①结合材料和所学,写出反割台斗争中的义军首领。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分析台湾人民坚持斗争的意义。②写出大陆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及其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邓预期台湾将在几年内回归大陆”的有利因素。
2022-04-24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国古代的“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如何?当时“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因素。
2016-05-31更新 | 2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