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71991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观念”是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来的传统中国各民族对多民族国家统一体认同的观念,是基于文化、历史、地理三者一体的整体国家观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中相互冲突与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共同作用,保持了传统中国在文化、地理、历史上的完整性,从而把中国各民族整合到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之中,维护传统“中国观念”经千年而不衰。

——据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以“中国观念”为视角》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观念”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的观点寻求依据。(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云红《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在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它作为“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尤其在汉族中国的中心区域,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过分强调“解构中国(这个民族国家)”是不合理的,历史上的文明推进和政治管理,使得这一以汉族为中心的文明空间和观念世界,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逐渐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至少在宋代起,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实际的,而不是“想象的”,所谓“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新理论的有效性,似乎在这里至少要打折扣。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民族一体化的方式及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立论有据,史实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2023-09-29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朔方郡……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为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措施。
2023-01-29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史实(部分)

朝代史实
统一巴蜀地区,封三名蜀侯,(此三名蜀侯)均为原蜀王之后
统一南越后,立即徙民戍边
郡以下的县级少数民族居住区称“道”,另在人数众多或居地较广的归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属邦(汉之后改成属国),与郡并行
西汉东越族首领无诸、摇率越人佐汉击项籍,汉高祖封无诸为闽越王,惠帝立摇为东海王
汉武帝统一西南夷地区,以夜郎首领为夜郎王,还颁赐滇王印缓
统一西域后,西域36国首领都由原王族担任
大规模移民屯田,从云中、五原、朔方扩展到北地、河西,一直推展至西域,参加的人数达百余万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汉王朝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增加一条有关秦汉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并举一例史实。
(2)根据材料,从中提炼一项秦汉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023-08-14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