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经济的发展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6 题号:173167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市籍制逐渐破坏,工商业者取得了更大的自由。中国的行会约始于唐,当时在市中按行业组织成行,有行头管理,负责向政府纳税。行头代表本行利益,有事与官府交涉。工商业者要按行向官府供应百货,官府上下勒索,各行苦不堪言。宋代的行会也是一种垄断性的组织,如不是本行中人,即不得在当地营业。为了防止本行内部的竞争,行会评定物价,规定了行户不得离开这一规定而“违众独减”。各行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也有要求,如所做的产品不合规定,便被拒绝投行。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04年,上海、天津等通商大埠率先成立商会。1912年,全国性商会组织成立。商会是所在地区的不同籍贯、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式商办团体。20世纪初,上海商务总会倡导大规模抵制洋货运动,多地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运动。商会还积极参加了清末的国会请愿运动以“尽立宪国民之义务”,部分商界的有识之士从支持立宪转向支持革命。五四运动期间,一些地区的商会领导商人罢市,抗议政府逮捕爱国学生,要求维护国家主权。总之,近代商会“登高一呼,众商皆应”,其影响力突破了经济领域而变得更加广泛和深远。

——摘编自伍继延《从“商帮”到“商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行会发展的条件及其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传统行会相比近代商会体现的新特点,并概括近代商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通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南通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聋哑特殊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诸多第一,史称“中国近代第一城”。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历属吴、越、楚等国地域,西汉文景时期属吴王刘濞的封地;东晋安帝年间(397418年),建临江(今如皋南)、如皋、宁海(今海安)等县;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克南唐静海,改为通州,上隶扬州,领静海、海门两县。……北宋嘉祐年间,通州静海县开凿运河分别与各盐场场河相接。依托水陆交通网络,宋元时期南通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在农业、盐渔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造船业等也得到发展,成为全国较为发达的地区。南、北部社会经济总体上呈现“南盐北农”的经济格局。明清两朝初期均实行奖励垦荒的政策,同时多条运盐河得到疏浚、开凿,加强堤闸修建,解决挡潮和排涝矛盾,通州成为棉、布、盐等商品的集散中心。

——摘编自“南通史志网”专栏《南通经济发展简史》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加之当地政局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大业六年(610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唐代,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到唐开元(713741年)中期,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成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摘编自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材料三   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历史性变化,以1895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为标志,前后呈现迥然不同的经济特征。前期,虽然国门被打开,但通海地区因长江阻隔受到的影响较小,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通州成为苏北南部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后期,张謇大生纱厂的创建为南通引入机器大生产,南通由此发展成为中国棉纺工业重要基地,并全方位建设各项社会事业,成为早期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摘编自“南通史志网”专栏《南通经济发展简史》

材料四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杭州于1895年开埠通商,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杭州的近代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续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生产。……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使杭州成为华东铁路枢纽,加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杭州也就成了近代中国主要工业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杭州》词条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南通、杭州等江浙名城崛起的相似因素。
(2)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南通、杭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023-06-13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迁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海上丝路变迁的认识。
2023-10-13更新 | 1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宋朝著籍户数由642万户增加到2088万户,人口峰值约11275万,年平均增长率达9.2‰。宋代的住房形势较此前历代更为严峻,租房是宋人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官员到老百姓,都存在租房居住的现象,甚至军队也需要通过自己租房来解决居住的问题。租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士兵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但使士兵脱离了正常的军营生活,对士兵、对社会都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摘编自梅波《宋代租房现象研究》

材料二   茶叶成为主要饮料是在唐宋时期,宋代产茶的区域较唐朝扩大一倍以上。据统计,北宋中叶种植茶叶的面积有80万亩,年产量约相当于今6万吨以上。当时饮茶成风,“略与饮食埒者”。甚至周边少数民族因饮食习惯而需要茶叶,推动茶马贸易的繁盛。

茶叶种植分为官营和民营。民营的种植户多半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时人向神宗的报告谓:“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

——整理自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材料三   “以茶治边”政策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统治政策。它在唐宋时期开始萌芽,至明代臻于完善。

明朝时实行税茶和榷茶垄断茶利,同时规定官买余茶的政策,从而集中了大量本色茶叶,这就为“以茶治边”政策提供了茶源。因此,朱元璋指出“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即通过官定比价推行不等价交换,以达到控制西北诸族,“以茶治边”的目的。“令茶价涌贵,番人受制,而良马将不可胜用”,这种贵茶贱马的互市政策成为明代奉行不移的祖宗旧制。

——摘编自郭孟良《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出现租房兴盛现象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叶种植规模扩大的影响,简要说明茶叶种植所带来的徭役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明朝“治边”之策。
2024-02-29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