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7395442
“教科书革命”。

110年前中华书局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华书局以“教科书革命”为口号出版了若干种类型的教科书,几乎独占了当时的中小学教科书市场。

材料一   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

——《中华书局宣言书》(19121月)

材料二   中华书局出版的部分教科书内容一览表

教科书名称部分篇目
《中华国文教科书》(1912年)《平等》《政体》《汽机》《大总统》《宪法》《隧道》《商鞅》《邮政》《显微镜》《华盛顿》《哥伦布》《国会》《赵武灵王》
《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1913年)《国势》《文明国之战例》《俄土战记叙》(1915年开始每册后附有四课白话文课文)
《中华女子教科书》(1915年)《修身》《祛迷信》《刺绣》《女工》《自立》《良妻》《国文》《算术》《缠足之害》
《新式国文教科书》(1919年)《日本》《国耻》《明国耻》(修身篇目69篇,理科49篇,历史31篇,知识30篇,实业27篇,地理14篇)

材料三   苟非万不得已,文明各国不忍轻言战也。近世制造进步、武备修明,岂曰糜烂其民而战之哉?……当稽国际公法,凡两国失和,其先必以双方之意见提出条件,互相磋商以求解决。迨磋商无效,势将决裂,而中立之友邦,尚可征集两国所争之点,曲于调停,或付诸万国和平会,公平判断。

——《文明国之战例》摘自《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高小·第6册)》(1913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书局宣言书》诞生的时代背景。
(2)1912年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篇目反映了编写者意在宣扬哪些价值观念?
(3)《文明国之战例》的书写体现了近代国际交往中的什么原则?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革命”的看法。
22-23高二上·上海浦东新·期中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鸦片战争以后,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五口,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浸入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多年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信基督教的人群。

材料二   晚清社会男子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放“东南五口”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根据材料二、概况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12-28更新 | 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023-08-16更新 | 1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1)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川等省人民随之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后来的武昌起义有什么联系?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任务,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各6人,大禹、华盛顿、程德全(江苏省都督)各3人,康有为、袁世凯各2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材料四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五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谈谈辛亥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六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人有的被沙海,有的受伤,有的逃亡。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由“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这样,就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一贯仇视革命,在新军中多次破坏革命党人的活动,武昌起义的当晚,还亲手杀害两个革命士兵。革命党推举他为都督时,他竟喊道:“莫害我!”起义士兵举枪逼他上任……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跳去了府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七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3)根据材料六、七,分析辛亥革命进行中,革命党人对于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革命”的做法目的是什么?有人说辛亥革命最后是失败的,为什么?
2020-08-28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