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954 题号:175367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五: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结合材料五,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材料六: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结合材料六,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
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6)依据材料七,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7)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八的观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北魏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

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况表


注:露田死后还官,桑田为世田,无须还官,公田解职时移交后任。

——据(唐)杜佑《通典》编制

材料二 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通典》卷一《食货一˙田制上》

材料三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处)者,并听卖口分(田)。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

——《通典》卷二《食货二˙田制下》

材料四 各时期户数一览表


——摘编自朱贤枚《中国历代人口统计》


(1)有学者认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请选择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说明。
(2)均田制在实施阶段就已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到唐中期最终被废除。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隐患”有哪些?
2020-06-12更新 | 1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分析其政策的特点。
(2)写出宋朝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分析宋朝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
2023-05-01更新 | 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自古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家庭手工业、商业发展作为农业的辅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

——宋代诗人叶茵《田父吟》: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经济参考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并思考新时期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2019-04-21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