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764125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并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必须善用权术,才能治理天下。秦始皇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然而,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使后来者认识到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是不可行的,转而在表面上施行“仁政”以笼络民心,并推动这一专制体制不断强化、完善。但是,这种君主专制下的王权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不断强化但又逐步僵化的过程。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矛盾的累积与激化,这一制度的消极作用则表现得更加明显,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从根本上说,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消亡,仍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戕巳《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以后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下制约王权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消亡的根源,并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2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2017-12-16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康乾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年龄主要事迹
16541生于紫禁城,姓爱新觉罗,名玄烨。
16618玄烨即位,改年号为康熙。
166714亲政
167320吴三桂反于云南,“三藩之乱”爆发。
168128清军进军云南,“三藩之乱”最后平定。
168330任用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168431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32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168936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037清军打败噶尔丹于乌兰木通
169643亲征噶尔丹,昭莫多之战。
171360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172269病逝于畅春园寝宫

材料二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可谓盛极一时,史称“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百余年间,清王朝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因而“康乾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

——摘编自陈定樑、龚玉和《中国海洋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雍乾三朝开创的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的原因。
2023-12-01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设部刺史,再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机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
2022-12-23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