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78712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亟需进行工业化建设来改变落后的面貌,构建相对完整 的国民经济体系。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种种敌视和挑衅行为,尽快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燃眉之急。1953年,李富春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经验是非常不足的……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东北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至1949年,东北工业已经初具规模。1950 年起,按照中苏双方协定的要求,苏联逐年派遣专家顾问来华援助。至1952年底,国家财政收入382.05亿元,支出366.56亿元,实现了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摘编自闫丽《“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研究》

材料二   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破产,大量人 口还达不到温饱程度的国家,发展成了一个仅次于美国,并且具有强大市场活力和吸引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力量显著提升,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文化生产力凸显。中国实现了新的历史飞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

——摘编自李丽《中国改革开放 40年成就及基本经验研究》


(1)根据据材料一,分析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及布局东北、进行重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材料一: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首先着重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利益而积极奋斗。我国的工业化的速度需要大大超过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速度,而采取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在工业化和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那种高速度。这种速度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建设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

——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

指标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40.155.8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4347预期性
城镇化率(百分点)50.051.5预期性
资源环境耕地保有率(亿亩)18.1818.18约束性
森立覆盖率(百分点;20.3621.66约束性
科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89.793约束性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1.82.2预期性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旦社论》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意义。
2024-05-13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2022-07-17更新 | 2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次浪潮的时间起止点为1895—1914年、1914—1927年、1927—1937年。尽管在三次浪潮中,现代工业发展迅猛,但据调查统计,1913年调查的21713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1.60%,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8.40%。在1916年调查的16957家工厂中,使用机械动力的占2.89%,不使用机械动力的占97.11%。

——摘编自王春雷、王梅春《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

材料二  1933年中国工业生产总表

实数(中国货币:百万元)占比
国民总产值31534100.00%
工业总产值工厂18956.01%
手工业562817.85%
合计752323.86%
国民净产值20119.100.00%
工业总产值工厂3781.88%
手工业13396.66%
合计17178.53%

——摘编自汪敬虞编《汪敬虞集》

材料三  1984—1992年,中国GDP增长1.1倍,年均增速9.5%;工业增加值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3%。1985年,中国水泥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87年,煤炭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88年,中国电视机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96年,化肥和钢产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1978—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23.7倍,年均增长15.0%。同时,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1978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只占50.0%,2001年已上升至90.1%。到.200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已超过900亿美元,在各类出口产品中居第一位;中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8%和-7.4%。

——摘编自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2001年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2001年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意义。
2024-03-05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