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6 题号:1806138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三个高潮期,第一个是战国时期,商人势力成长、商业中心出现;第二个是唐宋后期,生活必需品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明清,两者都是延续百年的统一王朝,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与特点》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第三个高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的历史事件,概括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并简明指出中国的应对举措。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2023-12-24更新 | 1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材料二   宜侯夨簋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三   里耶秦简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材料四   

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五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皖南民居——徽商曾经辉煌的印记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五,概述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023-02-21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桨,或直以振给之……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蝗为害,又募民扑捕,易以钱粟。诏州郡长吏优恤其民,间遣内侍存问。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引自《宋史·食货志》、《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二   盛泽始名“青草滩”,宋元以来,居民尚少。洪武时课民种桑,始有村落,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时居民百家,以绵绫为市。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康熙时商贾远近辐辏,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指为第一、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舳之聚亦且十倍。乾隆五年移驻县丞,以资弹压,遂称巨镇。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由盛泽镇尤汇集之处也。邑在明初风俗诚朴,衣服器皿不敢奢侈;至嘉靖中,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贫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其俗尊商贾,贱文士,豪侈喜夸,争通货利,人情趋利如弩,摩肩侧颈奔走恐后。

——摘编自《吴江县志》、《盛湖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说明宋代“振贫恤患”“视前代尤为切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盛泽的变化。以盛泽“遂称巨镇”为代表,简析该变化在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
2024-04-22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