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两次鸦片战争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8085106
鸦片战争后,洋货的进口虽已不断增加,而主要如洋布等所侵占的是大中城市市场,尚未能深入农村。当时深入农村的只有在非植棉地区的洋纱以及洋铁和洋油、洋针等少数品种,所排挤的也足原来的土铁、土钢、制蜡、榨油等手工业的商品,对手工业的破坏,一般只限于城镇手工业。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列强要求修改条约缘由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加深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在西方近代条约关系中,任何条约均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修改。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道光帝视之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20-02-05更新 | 6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2】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A.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D.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
2024-02-08更新 | 3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B.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
C.“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D.《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
2018-05-01更新 | 2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