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 察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6 题号:18213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伯利克里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卓尔不群的雅典》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其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这一观点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演变的主要趋势。
2020-11-16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接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汉朝、魏、唐朝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阅读材料一、三,说明察举制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1-11-15更新 | 1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

材料一 ①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从阳嘉孝廉考试制度及晋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其间考试程式也日益严密完备。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②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科举之法,至王安石而一变。案③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而亦人人有服官之权之所以兑现于实也。④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⑤欲祛第一弊,当变其所试之物;欲祛第二弊,则非以学校易科举不可,此宋时之改革所由起也。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故⑥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⑦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2019-09-03更新 | 2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