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82998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编写了官学教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自此,三大全成为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的核心教材。《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五八记载:“(此举)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

——摘编自刘爱华《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材料二   1877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政府编写官方教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举,迫切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来实现不同地区国民的沟通与交流。语言文字改革工作从而被党和国家提上了重要日程。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决定分批推行方案中的简化字,推广普通话,标志着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进入全面推行阶段。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全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人们就越来越感觉到使用一种共同语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国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推广普通话工作在全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消除沟通障碍,促进信息交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广《推广普通话是时代使命、国家方略、国民需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2023-12-05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医科
专业周 易、论
语、春秋、 理学等
政治、
法律
中 外 史
学、地理、 文学等
银行及保
险、关 税等
算 学、化
学、物 理等
农学、林学 等机 器、造
船、电 气等
医 学、药学
备注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摘编自《奏定大学堂章程》( 1904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 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理工科、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到 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并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023-08-04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近代留学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闳、黄胜、黄宽。虽然他们赴美留学纯属偶然但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序幕。尤其是容闳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首倡人和奠基人。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怎样挽救垂危的祖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容闳的教育计划“借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正是反映了这些改良派们学习西方科技发展中国实业改良中国政治的愿望。于是容闳选派优秀青年留学的主张与具有洋务思想的曾国藩“求强”的意愿一拍即合。终于,1872首批30名幼童在监督陈兰彬的率领下赴美留学。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出三批幼童。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很快取得成效。他们在读完预科后进入美国大学所选专业大都是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有电学、医学、采矿、五金、土木工程、铁路建筑等而且成绩大多不凡。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较之男子留学起点低开始晚人数少且道路曲折。它是中国妇女走出深闺,走向解放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最早出国留学的中国女性是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后又赴美学医,1885年毕业于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毕业于外国大学的女子。……甲午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女禁、兴女学和强种保国联系起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主张男女平权女子学校渐次在中国大地兴起。……晚清之际女子留学专业以师范家政、工艺为主直到“五四”以后女子留学教育开始突破贤妻良母局限。……纵观近代女子留学妇女们在留学实践中促进了民主思想在女界的传播并推动了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派遣留学生铺平了道路。1950年至1953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遣1708名留学生。1954年至1956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学生4640名。另有进修教师135名、实习生6802名。这期间国家先后对留苏学生的专业进行过三次调整从学习社会科学、理科和一般工科的学生中抽调一部分改学工业和国防工程所需的重点专业和尖端学科。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百年潮》2008年第11)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苏联的背景。
2020-03-27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