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8507965
【人口变化】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至两宋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明前期,城镇居民统一编户,阶级结构相对简单。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十大商帮中有九个是在明中叶兴起,商人为取得政治地位,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官商结合成为必然途径。

——摘自商传《论明代中后期是半等级社会》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16世纪西班牙航海探险活动多从这里出发,随着大西洋贸易兴旺以及美洲金银矿开采,塞维利亚成为西班牙贵重商品贸易的唯一港口,其财富令人艳羡。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叶以后的城市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2024-05-04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商人,把中国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带到世界性贸易环流中。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也促使优质生丝、丝绸、棉布畅销海内外,使人们看到了江南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随着 15 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上海等城市先后成为西方传教士和异域商人主要活动的地区,西方人带来了天文地理、水利机械、油画、透视法、解剖学等科学、技术和文化,使江南呈现出一种复合型的形态。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通过东部沿海口岸吞吐,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近代城市的数量尤其是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数量也以沿海地带居多。自港口城市西行,近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的区域经济差距。自唐中叶经济重心南移后,中国大的区域经济差距,表现为南北差距,进入近代后,变成以东西差距为主。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经济的特点,并指出造就这种特点的外部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经济在区域经济差距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并阐述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2021-06-27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棉花由域外传入,主要集中在三条线:其一公元前3世纪,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黎族)。此后往闽广等地传播,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说“木棉元时乃移至江南”。其二西域线路,公元3世纪前后,棉花从中亚传入新疆地区高昌国(维吾尔族),此后经河西走廊,往关中地区扩散,1273年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中有在黄河流域劝种棉花的诏谕。其三从缅甸进入云南、贵州等地,《后汉书》中有哀牢国(傣族)织布的记载。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最终取代麻,成为“衣被天下”的代表。明朝植棉已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棉田轮作、管理,棉花增产技术、减产原因等记载较前代更为完整和科学,有很大影响力。

——摘编自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

材料二:美国南部有适宜的降雨量、无霜期,以及肥沃的土壤。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以武装夺取外国领土、驱赶美洲印第安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的新土地。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前,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
2022-03-27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