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82 题号:186318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远古以来,亚欧大陆的南北两部分形成了互相平行的两个地带;北方的游牧地带和南方的农耕地带。这两个地带的国家和民族经常互相交往,不管和平交流还是暴力交往,都是两个地带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民族大迁徙是亚欧大陆上南北两部分国家和民族交往扩大的一种表现形式。3至5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逐渐弃牧务农,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逐渐向南方农耕地区迁徙。匈奴人西迁促成4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境内的迁徙,在新建的日耳曼人诸王国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增长,最终促成了西欧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1810年,阿根廷对英国实行贸易开放政策,许多英国人因而来此经商。1825年,英、阿两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阿根廷政府采取诸多举措,吸引西方的农牧业移民。这一阶段的英国移民主要是中小商贩和中小农牧场主,也有少数大商人和大农牧场主,1852年,大量英国企业、金融公司、交通运输和建筑公司在阿根廷建立,大批英国管理人员随之进入阿根廷,据统计,1895年到1914年间,阿根廷80%以上的制造业和75%左右的贸易掌握在英国移民手中,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兴建学校,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私立学校中,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英国外交大臣坎宁说:“拉丁美洲已经独立,如果我们处理的不太糟糕的话,它将属于英国。”

——摘编自卢玲玲《19世纪英国对阿根廷的移民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3至5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中国和西欧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向阿根廷移民的特点,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 查看更多[5]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在人口迁徙过程中,文化在互相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的确,凭着自己的实力,这些印欧语系的波斯人在向西方的推进中节节胜利。但是不久后,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他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这样,两支印欧人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战争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美】房龙《房龙讲述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四种灾祸——贫穷、军国主义、宗教迫害和政治上的专制——在不同程度上是意大利人、斯拉夫人和犹太人愿意乘船长途旅行到新世界来的原因。不过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一些吸引移民到美国的力量,如新机会的诱惑力、轮船公司的宣传和征募经纪人骗人的鬼话,比起把他们从故乡驱赶出来的力量,更加具有信服力。而且,新移民中的大多数,或者是直接响应美国对不熟练劳工的需要而来的,或者是受到与铁路和工业雇主配合密切的职业介绍所经纪人鼓励前来的。

——摘编自【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一九○○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新移民”中只有很少数去南部各州,他们中的大多数定居在纽约、芝加哥和底特律等一些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工厂林立、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而且他们在民族聚居区里有不少亲友和同胞,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谋求生计和适应新的环境。这些不同民族聚居区俨然是大城市里的小城镇,因此有许多美国学者把它们称作“被包围的飞地”,比如当今纽约市里仍存在的“小意大利区”“犹太人区”“斯洛伐克人区”等就是延续下来的“飞地”的例证。因此,这批在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既没有与土生的美国人融合在一起,也与其他民族聚居区彼此隔离,不大往来。

——摘编自【美】威廉·本内特《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及“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族群名称。分析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以来欧洲人移民北美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新移民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2-12-21更新 | 1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社会安定,遭受战祸破坏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全国人口开始迅速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之风日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耕地面积为146259顷,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朝廷统计的耕地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至134226顷。闽南人不得不向外迁移,但福建北部多穷山恶水,移民的空间不大。因此,“贩洋取利”便成了闽南人“下南洋”的重要推动力。……促使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殖民者东来所带来的商机。

——摘编自庞卫东《“下南洋”与“走西口”——闽商与晋商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闽商“下南洋”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二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却连绵不断地爆发出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现象。沿海地区率先实施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及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吸引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政策经历了从最初限制流动到允许流动,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和实施有序化流动,直至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民工潮”同大包干一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继土地改革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的又一次解放,“民工潮”的实践证明其对社会的贡献是历史性的。

——摘编自栾敬东《“民工潮”的成因及社会经济影响深层探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工潮”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1-04-07更新 | 1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耳曼人在迁移过程中很注意学习罗马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他们向罗马人学习织布、造船、金属加工等技术。在造船方面,早在公元3世纪时,日耳曼人已能制造有14对人划桨的大柞木船,并从罗马人那里学会了使用船帆。至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在金属加工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精神文化上,日耳曼人的法律,即“蛮族法典”,如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也深受罗马法的影响。罗马人的文化已深入到日耳曼人的内地,在莱茵河、美茵河、多瑙河一线的日耳曼人驻地都留下了罗马人的城堡、戏院、浴场、雕刻物等遗址。在罗马人的影响下,日耳曼人内部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一些人成了富商、银行家。日耳曼人在罗马化的过程中大踏步地向文明迈进。

——摘编自刘爱兰《试论民族大迁徙对古代中国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607年至1776年这场英国向北美的移民运动无疑对美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17世纪前半期,北美殖民地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比较民主化的议会,这些议会基本上是英国议会的翻版,尽管它们也具有一些独特的北美色彩。同时,早期的英国拓荒者在带去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同时,也“奠定了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主体的美国文化的基调,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白人新教英语文化。”……英国的家长制成为殖民地习惯性的伦理制度,丈夫可以任意鞭打妻子,已婚妇女没有任何法律地位,鞭笞、毁坏肢体等各种体刑方法在北美殖民地极为普遍。英籍移民还认为,只有白色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才是优越的种族,其他民族均是劣等民族。

——摘编自向玮《浅析北美殖民地时期的英国移民(1607-17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耳曼人在“罗马化”过程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殖民者对北美文化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迁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4-04-27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