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 题号:188063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   

年代
人口状况
区域
西汉(2 年)唐(752 年)南宋(1210 年)明(1491 年)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千人)
人口
密度
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
江淮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


(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
(2)从汉朝至唐朝,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明朝时,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统治的中心区域在关东一带,千余年的开发经营使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城邑。周朝开启了关东向关中地区大规模移民的序幕。秦统一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承秦制,各地诸侯要留居国都,以大规模移民来充实关中地区。西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虐,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移动。连年的灾荒使得大批灾民自发向关中地区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

隋唐时期,官方组织的人口迁徙见于史籍甚少,安史之乱引发了又一次移民南迁的高潮,余波直至北宋初年。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的暴虐而南迁,每当宋军抗金归来,北民从者如云。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的过度开发。

材料二   明初,政府移江、浙、皖、赣等地数十万人民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在长城一线设置了九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光绪时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康雍乾时期广东、福建等临海地区则以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者居多,称作下南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移民潮带来的影响。
2023-12-05更新 | 1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徙民之令”,以调整全国人口,大量移民逐渐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迁徙至重庆。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又两度组织移民入渝垦田。重庆府《云阳县志》载:云阳县“邑分南北两岸,南岸之民,皆明洪武时奉敕由湖广府城使采者。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丰都县的杨丑瑛科举入仕后在其家乡建平山书院,“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

——摘编自黄梅《“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全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群体,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督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时期重庆移民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明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3-10-01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周礼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提倡早婚。商鞅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注意人口管理。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东汉末年的徐干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到了宋朝,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苏轼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

——摘编自崔乃琪,陶器《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法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初期人口(百万)末期人口(百万)年均增长人数年均增长率(%
1816—184630.035.41800000.55
1846—1866*35.437.41000000.27
1866—1886**36.537.9700000.19
1886—190137.938.4330000.08
(备注:1866*排除尼斯和萨瓦1886**排除阿尔萨斯和洛林)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人口大国,16世纪人口已是欧洲第一位,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名列前茅,法国人口过剩在16世纪就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法国还是农业为主的国家,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强制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平分上一代的遗产,使得法国农民开始限制生育,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土地被分得过于破碎。……19世纪法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将精力、金钱主要用于自己与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法国也不曾出现过可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农业革命,也未出现过工业的急剧增长,工农业均呈现缓慢、渐进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宋严萍《十九世纪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及原因》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并在落实生育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将人口规模巨大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摘编自王军《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其人口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法国人口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口治理的认识。
2024-04-23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