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426 题号:1884681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 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摘编自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摘编自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三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摘编自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在教育方面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顾炎武的治学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家是怎样影响社会发展的?
2018-03-01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材料二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卷


(3)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4)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2019-05-28更新 | 2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载(10201077),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年少丧父,生活艰辛,却“志气不群”,喜谈兵,曾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交好范仲淹,范勉励他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博览群书,经十余年攻读,逐斩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创立“关学”与其他诸家把儒学提升到一个全新阶段。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1057年,进士登第,政声颇类范仲淹,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辞官回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讲学的主旨集中体现在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明清之际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一再称自己是张载“气一元论”的继承者。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载思想的历史价值。
2021-12-28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