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 新经济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86 题号:1888320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并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自由买卖。粮食税政策受到农民的欢迎。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材料二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但分散的小农业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粮食形势日渐紧张、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粮食,稳定粮价,消灭粮食投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   规定“一切有关粮食经营和粮食加工的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经营的粮店和工厂,统一归当地粮食部门领导"   要求"城市居民购得国家计划供应的粮食,如有剩余或不足,或由于消费习惯关系,须作粮种间的调换时,可到指定的国家商店、合作社卖出,或到国家设立的粮食市场进行相互间的调剂”。

——摘编自张衍鲁 李慎令《苏中建国初期粮食政策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粮食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我国粮食政策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粮食政策的共同之处。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政策的不断创新与调整,推动着社会进步与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白银货币化的条件。并分析中国最终未能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

材料二   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一一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冲击”的办法是指什么?概括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材料三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吉尔伯特罗兹受《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的“新的体制”是指什么?有何作用?
2020-09-07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材料三中的“他”“引进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2020-11-14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马克思主义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邓小平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早在1979年11月26日,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85年10月,邓小平又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

——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

材料四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1921年列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一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举措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主要观点的理解。
2018-12-21更新 | 5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