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191797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至清中期,中国糖业经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经历了从家庭副业制糖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制糖的发展历程。中国制糖技术进一步革新,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流动。清中期以降,糖品消费开始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当中,消费群体也由上层达官贵人扩大到下层普通民众,并逐渐在国内形成了南糖北销的格局。作为区域性特产,明清时期的中国糖品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动,出口至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

材料二   17世纪初期,随着欧洲人对蔗糖消费欲望的增加,荷兰殖民者开始在西爪哇发展蔗糖产业,但荷兰人并不具备相关生产技术。当时,越来越多的具有蔗糖业实践经验的福建籍华人移民爪哇,带来了甘蔗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以及传统的制糖方法。在华人的生产经营组织下,爪哇的蔗糖生产迅速从西爪哇传播到中、东部地区。至17世纪中叶,爪哇已经变成一个蔗糖生产基地,不仅大大缓解了欧洲市场上的供求矛盾,而且进一步拓展了亚洲和南洋市场,其作为蔗糖主要输出地的地位,持续了近三百年。不过,爪哇蔗糖业的兴起,也减少了欧洲对中国蔗糖的依赖。鸦片战争以后,爪哇蔗糖作为“洋糖”的一部分,反倒大量输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中国蔗糖业的衰落。

——摘编自林诗维《近代西爪哇华人蔗糖业探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糖业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爪哇蔗糖业的特征及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中国历史上,江南经济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各地物资交流的增加扩大了全国性或区域性商品市场。在此基础上,到嘉靖、历时,一些无名僻陋的乡村逐渐发展成繁荣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同时,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晚明的进出口贸易,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 1840 1949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19781989年十多年间乡镇企业用于农民分配的资金共为 3828亿元,占同期农户净收入增量的75%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举措,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3-01-12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以来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宋廷迁至临安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土地资源紧张。浙江民众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加之灾害频发,在这种情势下,官民将发展空间投向了沿海滩涂。但受限于对沿海滩涂资源的认知程度与时人开发沿海滩涂技术水平,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活动主要从滩涂围垦、海盐生产、海物采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航海贸易诸项活动。在浙江的引领下,中国形成了依托陆地、走向海洋的新格局。

——摘编自张宏利《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渔业捕捞方法等的发展,使得海洋渔业捕捞突破航行瓶颈,驶向远海。在高压海禁政策下,涂滩养殖业蓬勃发展,制盐工艺与产量不断提高。明清中国已形成了以沿海渔产区为中心扩张全国、延伸海外的海产品市场销售网络体系,然而明清政府极力控制民间贸易的规模和实力,同时还禁止商民出洋长期谋生或久居国外谋求发展,使中国社会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机遇。

——摘编自胡可杰《耕海牧渔: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渔业活动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浙江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动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与宋朝海洋资源开发的不同。
2024-01-28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