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1152 题号:192328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
时间
战国(公元前300年)
西汉(公元2年)

(745)
南宋
(1200)

(1820)

(1893)
现代
(1949)
现代
(1978)
现代
(2009)
比率
(%)
15.9
17.5
20.8
22.0
6.9
7.7
10.6
17.9
46.6

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正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大体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的政治因素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城市化率逐步下降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権,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中品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依据材料一,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


(3)材料三反映中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变化?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19-06-03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通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汉朝。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苏州罔籍(不依靠)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
(2)问: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州丝织业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014-01-10更新 | 3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民营经济和民间力量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到明代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传统社会经济正在发生转型。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农民家庭手工业为基础的城镇民营手工业,在丝织业、棉纺织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艺精湛的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于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各国,海外的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市镇已经领先一步进入“外向型”经济的新阶段。

——据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欧美政治革命,商人得参与政权,于是人民利益扩张,实业发达。”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创立。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在清廷鼓励下,全国各省会和商业繁荣地区设立了商务总会,中小城市设立商务分会,村镇设立商务公所。商会有处理商务诉讼的职权,负责调查商情,处理破产和倒骗,受理设立公所、申请专利、进行文契债券的公证等职责,部分承担了政府经济管理功能。到1911年,全国各种商人组织近2000个,会员达20万人,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据吴晓波《跌宕一百年》

材料三   我国1982年颁布的第四部宪法部分修正案的条款

修改时间部分修改内容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等写入了宪法;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通过宪法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国家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等写进了宪法。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说明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中国商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背景。
2020-05-07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