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正面战场的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948207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编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并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间的主要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关于抗战时期大西迁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约30万件故宫文物由北平被运往上海,193612月,又从上海被迁至南京。19378月,故宫文物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到达贵州、四川等地,并妥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1938年初,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不仅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使之不致断裂,而且在教学规模和教育制度上也有所扩充和创新,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1938年,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源源不断的人员流入宜昌,向四川搬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唯有走长江。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人、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立起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李立群《卢作孚与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撒退”》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大西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大西迁的特点。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战时期大西迁的认识。
2023-07-01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   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便积极展开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8月,美洲的华侨团体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选举司徒美堂为负责人,有分会47个,遍及美洲地区。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任总会主席,协调南洋各地区爱国华侨活动。海外华侨进行义务捐款,提出“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海外华侨每月义捐达到1350万元,抗战期间华侨捐款合计达13.2亿之多。抗战期间华侨寄给国内亲属的侨汇,高达95亿元以上,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华侨积极开展对日不合作运动,在所在国举行罢工活动,不为日本从事战略物资生产。南洋的华侨青年响应国民政府要求,3200多名司机和技术人员回国参加滇缅公路的抗战物资运输工作。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卷》


(1)根据材料概括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活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活动的历史意义。
2019-12-08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二   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2023-06-09更新 | 2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