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敌后战场的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9068164
中共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2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摘自1942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二1947年夏,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摘自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三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化


         
图 1 土地改革(1952) 图2 农业合作化(1957) 图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

材料四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2003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01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这两个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分析三次土地政策内容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的新内涵,并概括新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牙商作为商贾之间的居间商,有沟通市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作用,亦有垄断市场、操纵价格、欺行霸市、随意索取佣金的投机行为。鸦片战争以后,牙商出现了近代业态变迁。民国时期,大到外地商贩汇集港口出口的茶、丝,棉花等商品,小到乡民或小手工业者向乡镇集市兜售自家的粮食、牲畜等产品,以及商品货物装卸、运输等行业,往往都要由牙商居间进行中介。民国政府改变了压制商业的政策,使得牙商群体迅速壮大,有的牙商还以商人的名义经营商品,或成为工业企业家,或成为批发商、实体商,有的甚至还以商促农,成为地主阶级。部分牙商还自行发行纸币,向客户开设信贷业务,并提供汇兑等金融业务。除此之外,信托代理、合同购销、信贷、期货、票据承兑等商业活动也由牙商衍生而来。

——摘编自张彦台《牙商职能演进与近代业态变迁》

材料二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根据地领导人强调抛开中介,防治牙商遏粜垄断、居奇和买空卖空、中间剥削行为,并提出了“取缔牙行的垄断"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地政府发现,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实行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对根据地的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1942118日颁布的《冀鲁豫边区商店经营制度》和1943年颁布的《冀鲁豫区集市方易所斩行办法》等条例,制定了集市管理委员会对牙商登记办法组织集市交易员成立集市交易所征小牙商违规抽成行为和肃清不法牙商等政策,使得牙商成为抗日根据地平抑物价,维持市场的平衡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张彦台《取缔与改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牙商出现业态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的牙商政策及其意义。
2022-08-26更新 | 2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诊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延安时期,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他有意识地推动决书学习,组织理论工作者发起座谈会性质的哲学小组,在此基础上筹组建立了较为正式的学术团体---新哲学会,开展理论研究。1938年8月,新哲学会成立。9月,会长艾思奇起草的《新哲学会缘起》正式发表文章指出:“在哲学上、在理论上,我们更缺少较专门化的东西,这是抗战以来我们的理论工作中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全国理论工作者应“为抗战建国的任务,为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用集体的力量来尽自己的责任”,兼容并蓄古今中外一切思想精华,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营造开放、包容的理论环境,组成文化界统一战线、新哲学会成立伊始,即在许多机关、学校成立哲学研究小组,经常组织各种学术报告和讨论。张闻天小组学习的第一本书是《资本论》,随后研读《哲学选辑》等。1940年6月,陈云小组已读完《联共(布)党史蔺明教程》《哲学选辑》,“现正读《唯物史观》”。学完哲学后,陈云小组继续学习《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著作。

-摘编自张忠山《延安时期新哲学会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哲学会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哲学会的主张和活动进行评价。
2023-11-08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的原因。
2024-05-04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