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63621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材料二“一五”(1953~1957年)到“二五”(1958~1962年)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材料三

“小、土、群”大炼钢铁的场景

(“小”即小高炉,“土”即土法炼钢铁,“群”即群众运动)

材料四正如前副总理薄一波所说:“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О七О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路线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从“一五”到“二五”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图1、图2是新中国两个历史时期的部分经济成就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分别提取图1、图2的一项经济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各图相对应的历史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2021-03-25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开始了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材料二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10件大事。他们记录了新中国不断崛起的过程。



(2)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上述事件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将每个阶段的名称和事件序号填写在相应表格中。
阶段阶段名称事件序号

(3)从事件91至99中选取一件大事,说明入选理由。
2020-08-07更新 | 1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政治局面,政权得到巩固,经济逐渐恢复,整个国家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开始着手编制和实施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以推动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展开。编制五年计划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通行的做法,以利于全国统一调拨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是从1951年开始的。1954年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八人工作小组,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到1955年总共历时4年,五易其稿,“一五”计划编制完成。

材料二   1957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的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超额完成,所取得的工业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章向平《“一五”计划: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编制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2021-03-09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